苍穹之下——回归外光条件下的户外雕塑展
导言 2017年9月27日上午十点第10届中国·宋庄文化艺术节在宋庄美术馆东广场开幕,本届艺术节以“艺托邦——一个精神家园的从理想到现实”为展览版块总主题,艺托邦(A-topia),即是Art+Utopia,意指“艺术乌托邦”,展览结构上设置主题展、专题展、同期展,以下为您带来主题展展区现场报道。[www.雕塑.net]
苍穹之下——回归外光条件下的户外雕塑展
地点: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(室外顶部错层)
参展艺术家:陈刚、窦付坤、李宁、刘水洋、刘辛未、刘尧远、庞勇、钱亮、史凝芳、田力、王井、许正龙、杨春、岳敏君、张永见
▼
苍穹之下,在视野所及的地平线上,第一次通过人力改变了自然的山形地貌的东西,大概就是后来被称为雕塑的了。雕塑的历史,甚至比人类后来所营造的建筑物的历史还要久远。所以,早期的雕塑,是通过和天地山川的对话,来实现和神灵、自然之间的沟通。环境、功能以及加工工艺等诸多因素,决定了早期的那些可以称之为雕塑的人造物,其造型特征一定是简约而饱满的外形结构,同时又饱含了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张力。在天光的映射下,雕塑的体积变化与自然山川浑然一体。
随着人类所能控制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的进步,带来了人与空间属性之间的里程碑式的改变,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,室内空间的意义对于人类而言超过了室外空间。特别是近代以来,钢铁预制件和混凝土材料的出现,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所生活的室内空间的跨度和高度。同时,由于电灯的出现,又极大地延展了人类在室内活动的时间,第一次使人类的作息时间不再受制于自然光线的变化。这样,在空间和时间上极大地自由化之后的人类的室内活动环境,必然需要一种能与之相适应的视觉艺术形式出现,这样,雕塑的室内化、小型化也就势在必行。
近些年来,又因为电视媒介和互联网媒介的普及,电视图像和互联网图像使人类的空间认知越来越平面化;另外,高像素的液晶显示屏的出现,使人们在电视、电脑、手机等这些视觉图像接收终端上所得到的高画质的视觉体验,又促使了人类的视觉感知越来越表皮化和纤细化。由此,近些年来的雕塑创作方向在室内化和小型化的基础上,又逐步向追求绘画性的特征上去发展。雕塑的体积结构语言,从早期在天光下的浑厚而饱满,蜕变成为了在室内单一、固定光源下的纤细而微妙。它所追求的不再是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对话,而是现代人敏感情绪波动的一种外化方式。
基于此,此次展览的一个基本出发点,即是让雕塑重新回归到室外,在寂寥的苍穹下,在天光的照射下,看看那些被室内情趣已经浸淫多时的雕塑审美,还能不能在天地之间重新发现一点已经被遮蔽很久了的神性?
——吴鸿
『 参 展 作 品 』
▼
岳敏君《笑可笑 非常笑 编号2》不锈钢,底座为铁质,高210cm,2012
刘水洋《掷铁饼者》玻璃钢,高180cm,2016
窦付坤《语·境》石灰岩、钢板,根据环境可变,2017
陈刚《不》石材、铸铜,39cm,2008
刘辛未《废园》苯板(火烧泡沫塑料),长60cm,宽120cm,高300cm,2017
张永见《空》石,长50cm,宽60cm,高45cm,2017
钱亮《心灵皂》综合材料,长100cm,宽180cm,高60cm,2017
李宁《梦——远逝》青铜、汉白玉、松木,宽65cm,高50cm,2009
史凝芳《束缚之一》铸铜,长70cm,宽50cm,高45cm,2016
杨春《1号塔》铸铁焊接,直经80cm,高300cm,2016
王井《熵》米格战机付油箱、汽车排气管、塑胶管、LED光源,长120cm,宽120cm,高220cm,2014
许正龙《剪湘云》不锈钢,长100cm,宽100cm,高400cm,2017
田力《泥诉》玻璃钢着色,高300cm(铁质底座约100×100cm),2016
刘尧远《困境—No.2》综合材料,长160cm,宽100cm,高223cm,2015
庞勇《歌》树脂油彩,153x180x60cm,2010
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(室外顶部错层)
(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处理)
- Log in to post comments